超线分数
[名词解释]
超线分数是相对于录取控制分数线而言的,所超的“线”也就是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如超本一线、超本二线。由于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有高有低,不同高校的超线分数也有高有低,代表了不同院校的生源状况。
[详细解读]
以《2009新编海都高招金手册》本一批录取分数位次对应表(表一)为例,这里的超本一线(即超线分数),特指某一所高校当年录取平均分与当年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之间的“差距”。为什么要引入“超线分数”这个概念?为什么要选择平均分数线而不是最低录取分数线来计算“超线分数”呢?理由有两点:
1.由于每一年高考试卷难度、考生成绩、招生计划以及省招委会划定的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都不同,所以不同年份的录取分数不能简单等同起来做参考。而“超线分数”是一个相对的“差值”,代表了你的实力能高出录取控制分数线多少分,这就为不同年份衡量对比自身实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2.平均分数线代表了这所高校被绝大多数考生认可的水平,因此以这所高校录取平均分数线与当年该批次控制分数线之间的“差值”作参考,可以轻松便捷地对比出自身实力,圈定报考的目标院校群。
历年来,“超线分数”都是各高校招生人员用于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的依据。举例来说,2008年实行考后“知分知线”填报志愿后,考生小A在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和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后,可以计算出当年高考成绩的“超线分数”。假如小A今年高考成绩超本一线50分,对比本一批录取分数位次对应表,查找近三年“超线分数”在50分上下的院校,就可以非常便捷地圈定自己的目标院校,在报考时增加胜算的筹码。